 联系我们
 服务指南

诚聘英才

旗下产业

联系我们

13941609031
0416-2185010

服务指南

TOP

隐藏导航
显示导航
华睿科技有限公司
新闻中心
辽宁华睿科技有限公司
刘化龙:疫情带来的思考及制造业 “智能化、数字化“转型
来源: 北大纵横 时间:2020-12-28
  从全球形势来看,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,正处于第二波疫情。锦州网站建设毫无疑问,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,已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,并还将带来非常大的不确定性。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:后疫情时代的“新世界”会发生哪些变化?新时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?
  下面,结合对后疫情时代的一些思考,与大家分享我们打造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企业品牌的实践和体会。
一、疫情带来的思考及制造业“智能化、数字化“转型
对制造业来说,疫情已使外部发展环境进一步发生深刻变化,“后疫情时代”我们至少要做出相应的“三方面调整”:
  1、制造业要摆正“三个关系”
疫情促使我们重新思考“中国和世界的关系、企业和社会的关系、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关系”。特别是要厘清所谓的“新世界”,“新”在哪里?哪些是暂时的,哪些是持续的,哪些是应该坚持的,哪些是必须改变的。
  2、制造业要思考“四个关键项”
制造业由复杂而精密的链条相互构成和联系,犹如动力分散型动车组,既自带动力又编组协作。企业应进一步思考以下这“四个关键项”:
  一是完整的产业体系至关重要,一定要把核心技术和产业能力掌控在自己手中;
  二是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定位要“精准”,要找准自己的合适及合理位置;
  三是构建“稳定、安全”的供应链保障体系,维护全链条的安全;
  四是积极拥抱“新模式”,将目光投向与之配套的工业电子商务、智慧物流、云仓储等新模式,提高整体供应链的应变能力和协同能力。
  3、制造业要加快“智能化、数字化”转型
  制造业要加快“智能化、数字化”转型。疫情之后的企业,“3个加快”会更加突出。
  一是制造业会加快推动智能制造,让生产更加柔性和自动化。锦州网站建设员工可以更多地投入到研发、技术升级、复杂工艺等高技术环节。
  二是制造业会更加主动地拥抱数字化转型,大数据分析让我们能全方位洞察趋势,作出更加精准的决策。
  三是智能产品所催生的“新业态、新模式、新场景”将会更快、更广阔。
  我们可以设想,未来的智慧城轨将真正进入我们的生活,比如地铁智能驾驶系统将全面感知司乘人员的体温、脉搏、血压、疲劳程度等健康状况,为列车安全保驾护航。我们的交通将更加以人为本。
  二、轨道交通未来发展的方向
  过去,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轨道交通产业,是凭实力跑出来的一张“国家名片”,创造了诸多世界第一。如今,以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、新能源、新材料为代表的颠覆性新兴技术与轨道交通加速融合,更安全、更智能、更快速、更绿色,成为未来轨道交通发展的主要方向,品牌的发展必然要顺应并且引领这个方向。
  1、更安全
突出“科技保安全”,能够对自然灾害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进行感知、预警和防范,锦州网站建设能够对列车关键设备/结构件服役状态进行在线监测和预警,能够更加强化被动安全,如车体结构更加耐撞击等。
  2、更智能
  一是研发智能列车,全面提高列车自感知、自识别、自决策及自学习能力,实现自动驾驶、智能运维与智慧服务。
  二是提升全生命周期保障能力。融合应用人工智能、数字孪生、物联网等智能化技术,提升效率、产品质量及客户体验。
  三是构建智能生态。为用户和旅客提供安全预测、运行管理、智能维保、智慧服务。
  3、更快速
  一是实现轮轨高速列车提速。在既有350km/h高铁线路上,实现时速400-500公里运行。目前,时速400公里动车组已完成样车试制。
  二是推进磁浮交通系统运用。主要是推进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工程化,探索低真空管道磁浮交通技术。今年6月22日,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已经成功试跑,近期整列编组车辆将在青岛下线。
  4、更绿色
  实现轨道交通装备运营能耗大幅降低。包括采用新型高性能材料,实现结构、材料和装备轻量化;进一步降低气动阻力;采用高效牵引制动;综合利用清洁能源,等等。
  以此展望,未来的轨道交通制造业品牌将加快智能化升级,将提升适应市场需求端的敏捷性,也将更加注重前瞻性、跨界性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,以获得品牌的持续进步。
  三、对中车发展驱动力的认识
  中国中车2015年重组成立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中车,指出“中国产的动车是国家一张亮丽的名片”,勉励我们持续领先领跑,实现新旧动能转换,永远掌握主动权。一家成功的企业,一个成功的品牌,离不开其内生的、独特的哲学和发展逻辑,这就是“中车成长之道”。
  1、深化改革是中车成长之本
  中车深化改革之道是“实事求是、守正求变”。
  一是牢记企业使命,战略引领发展。以“连接世界、造福人类”为使命,以服从服务国家战略为根本宗旨,不断深入推进国企改革。
  二是做到与时俱进,强化顺势而为。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,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不断突破发展桎梏,为中车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。
  三是坚持系统设计,统筹协同推进。在改革战略上,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,做到“自上而下”与“自下而上”的良性互动。在改革结构上,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,做到“点”与“面”的同向发力。在改革对象上,坚持体制改革与机制改革相结合,做到相互促进和协同。在改革速度上,坚持改革创新和发展稳定相结合,做到两手抓双推进。
四是坚持改革质量为本,狠抓有效落实。咬定青山不放松,重视全员参与、强化体系协同运行,重视业绩考核、强化发展目标导向,重视创新驱动、强化改革动力保障,重视改革标准、强化企业高质量发展,让改革有定力、有韧性、能办事。
  2、科技创新是中车成长之源
  中车科技创新之道是“明志笃行、固本培元”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,突出“追赶·超越”核心思想,落实“明志笃行、固本培元”方法论。
  “明”,就是认清大势、市场导向,坚持市场是创新的源动力。
  “志”,就是志存高远、达成目标,坚持集中力量攻克重大创新目标。
  “笃”,就是坚持不懈、创新超越,坚持发力于集成创新实现后发优势。
  “行”,就是知行合一、开放多元,坚持营造开放多元的创新共赢机制。
  “固”,就是巩固根基、能力提升,坚持持续强化创新能力建设。
  “本”,就是标准为本、行业引领,坚持打造中国标准、掌握话语权。
  “培”,就是培育沃土、加速成长,坚持充分激发科技人员和各类创新主体的创造性。
  “元”,就是抱元归一、中车力量,坚持凝聚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。
  这八个字既宣示了一种态度,也包含着一种思维。
  3、人才建设是中车成长之力
  提出“领跑以人才为先”的人才观,深入实施人才强企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,构筑驱动奔跑的“高速路”,编纂支撑领跑的“指导书”(全球一体化人力资本管理体系),实施激励畅跑的“八字术”(立业树人,积厚成器),不断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,努力培植人才成长沃土,持续推进人力资源管理转型突破,培育造就了一大批矢志爱国奉献、勇于创新创造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。
  在全集团18万名员工中,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,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级科技专家22人,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8人,“全国技术能手”130人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380余人,詹天佑、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10余人。
  正是依靠这样一支优秀团队,推动了轨道交通装备不断升级换代,实现了从追赶、并跑到领跑的重大转变。
  4、文化建设是中车成长之根
  中车的文化之道是“融承聚行,知行合一”。中车1881年破土而生,历经百年,经历了“寻梦、筑梦、逐梦、圆梦”四个阶段。
  “融”——融合是创造价值的力量之源;
  “承”——中车肩负国家使命、承担造福人类的责任;
  “聚”——聚焦轨道交通装备主业、凝聚起改革创新的强大气场;
  “行”——聚焦品质取胜、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。
  中车文化的基本框架是纵向到底,即用“中车使命、中车之道、高铁工人精神”加以纵向贯穿;横向到边,包括创新文化、精益文化、质量文化、领跑文化等。形成了“家国情怀、重诺守信、守正创新、知行合一”等文化特征。
  中车文化的磅礴力量体现在“4个聚焦”,即聚焦“交通强国、制造强国、科技强国、质量强国”,聚焦“四个意识、四个自信、两个维护”,聚焦企业战略目标,聚焦“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”。
四、中车我i来发展思考及举措
  面对新冠疫情冲击、行业深度调整和中美摩擦加剧“三大挑战”,基于中车使命,“十四五”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分“两步走”。
  第一步,新中车成立十周年,建成以“一核两商一流”为标志的世界一流中车。到2025年,中车将成为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,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高端装备制造商和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。
  第二步,新中车成立二十周年,建成以“受人尊敬”为标志的世界一流中车。到2035年,中车将成为综合竞争力强、市场吸引力大、品牌知名度优、全球影响力高、社会美誉度好的受人尊敬世界一流企业。在全球范围内主导资源配置、主导行业发展、主导产业布局、主导标准发行。占据全球高端装备价值链制高点,处于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核心地位,成为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的骨干力量,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流砥柱。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,对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,充分彰显中车价值,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普遍赞誉。
  五、当前,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,后疫情时代注定是一个大变革、大调整、大发展的时代。但唯一不变的是,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,随着后疫情时代到来,科技带来的产业迭代与升级将日新月异。作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领军企业,中国中车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殷切嘱托,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,积厚成器、与时俱进,早日建成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中车,为中国和世界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。
分享:
版权所有 © 辽宁华睿科技有限公司
公司地址
锦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山大街51号
辽宁省锦州市中央大街二段52号
关注微信
二维码
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
举报电话:0416-2185001

举报邮箱:16448972@qq.com